近年有關企業倫理的論述,不論台灣或國外,不論學術界或實務界,都日愈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儼然善盡社會責任才是企業倫理較高的標準。我們最常讀到的說法大致是:企業不應只追求股東的利益,也應關心並照顧其他利害關係者的利益;所謂其他利害關係者包括顧客、員工、生意上下游的夥伴、所在社區甚至整個社會、以及自然環境。這就是所謂「利害關係者學說」(shareholders theory)與「股票擁有者學說」(stockholders theory)之辯。More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倫理的具體化,將抽象的企業倫理具體化為若干可以實踐的項目,並可加以檢視與評比。說企業應善盡其社會責任比鼓吹企業倫理更能召喚人心。More
企業做為一種生產事業,是以公平為原則,追求股東最大的利潤。如果企業所追求的為某種社會目標,如公益、慈善、教育、醫療等,而以零利潤或以設定的微薄利潤為條件,就是所謂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換言之,社會企業是以企業為手段,達成某種所希望的社會目的,而不是為了賺錢。 晚近討論社會企業眾所周知的例子,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的「葛拉敏銀行」。More
末代武士的導演說:其實他每次拍片都是同時拍兩部,一部給觀眾,另一部給自己看,我今天的心情與製作的投影片也是如此,很大部分也是希望與自己對話,合乎倫理之道與快樂是否有關係? 不管對企業或個人,到底合乎倫理之道是否都是根基於利潤?『合乎倫理之道,不論是個人或企業,是否意謂著是個必須提高成本、增加麻煩或無法避免的框限?』或者是說『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有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若擁有一只可以讓你隱形不見的戒指,你會做什麼?』More
如果我們同意企業一定要以賺錢為優先,是一個可能錯誤的世界觀,接下來就很值得探討合乎倫理可以讓我們更快樂嗎?以下我要分別從哲學觀點與社會心理學觀點說明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