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業社會責任的界限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倫理的具體化,將抽象的企業倫理具體化為若干可以實踐的項目,並可加以檢視與評比。說企業應善盡其社會責任比鼓吹企業倫理更能召喚人心。近年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蓬勃發展,而且隨著全球化普及世界各地。2008年1月19日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出長達20頁的專題報導,對於企業社會責任何以昌盛提出多種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各項:
- 美國安隆案、世界通信案及其他各地的企業醜聞頻傳,破壞社會對企業的信任,導致政府嚴格管制,企業必須加倍努力提高公益形象,以維護聲譽,改善經營環境。
- 非政府組織日增,虎視眈眈,跨國公司一旦出現不當作為即大加撻伐。
- 各種評比與排名使企業感受到強大壓力,而在報導財務狀況同時也報導非財務方面的表現。
- 由於媒體與網路發達,企業較過去任何時代受到更多監視,不論世界何處發生令公司困窘的新聞,例如雇用童工,都立即被鏡頭捕捉,傳播到世界各地。
- 近年氣候變遷受到普遍重視,企業界對環境保護日愈嚴肅以待,檢視本身對環境的影響。
- 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評估投資計畫時,不僅考慮財務因素,也考慮公司治理、企業倫理與環境保護。
- 消費者對製造過程中戕害人權、破壞環境、違背倫理的產品有排斥的傾向。唯一般消費者亦非特別在意,只有在價格差異不大時,才會關心產品所涉及的倫理問題。
- 來自企業內部的壓力,員工願在具有聲望的公司任職,企業社會責任聲譽良好的公司較易羅致、留任有理想有才華的員工。
此外,我們還可以增加以下兩項,就是:
-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政府紛紛減少賦稅,增加支出,以吸引投資,討好選民,國用不足,希望企業負起更多社會責任。
10.非政府組織從事公益活動,希望企業捐獻多多益善。
這篇報導檢討當前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現況,將其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傳統之公司善行,公司通常會將稅前盈餘的1%用於行善或公益,以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乃當做之事(the right thing to do)。不過很多公司如今感到光是花錢做善事已經不足,股東希望他們的錢使用得當,員工希望親身參與。第二層是對可能產生的倫理風險未雨綢繆。與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等關心團體簽訂行為準則,或同業之間簽訂共同規範,向社會宣示善意,表達負責任的態度,以免一旦發生傷害社會或環境等事故被渲染誇大,甚至遭受批評。
第三層是目前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機會,藉以創造價值,使CSR成為公司之競爭優勢。也就是將CSR當作公司的經營策略,藉著做善事使經營成功(doing well by doing good)。根據紐約鼓勵公司善行基金會(The Committee Encouraging Corporate Philanthropy)的報告,以「策略」為動機的公司捐贈從2004年的38%增加到2006年的48%。企業履行CSR未必是一種負担,若能結合經營善加運用,可以成為開明式自利(enlightened self-interest),以利公司的永續經營。
註6
CSR所要關照的「五大」利害關係者對象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如果我們同意企業倫理的基本原則是公平,則顧客、員工和生意上下游的夥伴各有其相關市場決定彼此接受的價格。不過公平不光是價格問題,價格之外還有別的因素要考慮。例如商品安全、品質和服務的問題;工作條件、福利和成長機會的問題,誠信和形象的問題等;多種因素使怎樣才算做到公平不是很容易判斷。
企業的環境責任在於維護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使這一代的發展減少未來各代發展所依靠的資源和環境,企業活動如對環境造成破壞或產生所謂外部成本應付出對等的代價。
企業對社群包括所在社區與廣泛社會的責任,始於公益,終於自利:CSR的公益支出應到達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之點,使由此而增加的利益最大。過此即進入仁慈的境界,當然亦可在股東的授意下進行。在全球熱心鼓吹企業社會責任的大勢所趨之下,表面上做到公平只能算是企業倫理的底限。
以上所述公平對待利害關係對象的三項基本原則可稱市場原則、補償原則、和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原則。以下引用嬌生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條(Johnson & Johnson Credo)作為跨國公司宣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範例:
「我們深信我們首要的責任是對醫師、護士、病人、父母和所有使用我們產品和服務的人。為了符合他們的需要,我們所做的一切必須達到高品質。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努力,以求降低成本,維持合理價格。客戶的訂單必須迅速準確交貨,必須讓我們的供應商和經銷商有獲取合理利潤的機會。
「我們要對世界各地為我們工作的男女員工負責。每個人都必須當作獨立自主的個體看待,尊重他們的尊嚴,肯定他們的功績,讓他們對自己的職位有安全感。薪酬必須公平而足夠,工作環境必須清潔、整齊而且安全。我們必須盡心設法以助員工善盡他們的家庭責任。我們必須讓員工感到可自由建言和申訴。讓所有合格之人都有工作、發展和晉升的平等機會。我們必須派出幹練的管理階層,他們的作為必須公正,並合乎倫理。
「我們對生活與工作所在的社區負責,也對世界社區負責。我們必須做好公民,支持好工作和好活動,公平負擔賦稅。我們必須鼓勵文明進步與更好的衛生和教育。我們對有幸使用的財產必須維持其良好狀態,並保護環境與天然資源。
「我們最後的責任是對我們的股東 。企業必須賺取合理利潤。我們必須實現新觀念,進行研究與創新,錯誤必須有代價。我們必須購置新機具,提供新設施,推出新產品。我們必須創造積蓄以防不測。當我們按照這些原則經營,應會實現對股東公道的報酬。」註7
四、企業倫理的理念與實踐
嬌生公司信條內容包羅周詳,尤其對顧客和員工不僅消極維護他們的利益,而且積極創造他們的利益。嬌生對顧客的責任超越我國傳統做生意所說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且要不斷努力,以求降低成本,維持合理價格。對於員工,不僅要照顧他們的福利,也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權利,並且要為他們的前途著想。公司對顧客和員工忠心,顧客和員工就會對公司忠心,倫理的目標和經濟的目標在這裡是一致的。嬌生的創辦人詹森(Robert Johnson)1935年即為公司立下他的新產業哲學:「嬌生的主要責任依序是消費者、員工、社區,最後才是股東。」
註8
台灣受人尊敬的企業家施振榮在《再創宏基》一書中有下面一段話:
「企業價值的高低,取決於他對社會貢獻的多寡,而企業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提供高品質產品與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了提供高品質產品與服務,必然要有高素質的員工,因此企業必須訓練人才照顧員工。如此,公司經營成功,利潤自然回饋給股東。而我的利益就擺在顧客、員工和股東後面。」
註9
另外一位受尊敬的台灣企業家高清愿的經營理念是「三好一公道」,就是產品好、服務好、信用好、價格公道。對於員工,高清愿用人看成績單,操行重於學業。他說:「學問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
註10
嬌生對上下游經營夥伴,重視共存共榮。讓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經銷商有合理的利潤,才能維持良好的關係,永續經營。晚近跨國公司的經營理念更進一步慎選符合倫理條件的生意上下游夥伴,例如重視環境,維護人權,以彰顯自身的企業形象,並擴大公司的倫理影響。
嬌生的倫理信條讓人感動,很多企業所標榜的經營理念也一樣令人動容。不過說得好不表示都能做到。《經濟學人》在一篇報導中說:「如果我們聽信大公司怎麼樣講他們自己,則世間再無比他們更好的公民。」
註11孔子又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孔子又說:「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論語‧先進)聽人講話很誠懇的樣子信以為真。不過他究竟是君子還是裝出一臉正經的樣子,還有待觀察。
註12
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高盛(Goldman Suchs)於1999年上市時,其創立宗旨開宗明義就說:
「顧客的利益永遠放在優先的位置。我們的經驗顯示,只要照顧好顧客,成功就隨之而來。我們的資產是員工、資本和聲譽,其中任何一項若有所減損,以最後一項最難恢復。」
且不說高盛和其他華爾街投資銀行包括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喪失金融機構最珍貴的品德審慎,背棄顧客的信任,製造出繁複的結構式金融產品(complex structured finance product),玩弄高槓桿操作(high leverage operation),在這次全球金融海嘯與其後之經濟衰退中應負的責任。今年4月,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控訴高盛於2007年出售一項綜合性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ABACUS給機構投資人,內中含有美國之次級房貸,不久爆發次貸違約,ABACUS價值跌落。高盛告訴投資人ABACUS係由獨立之擔保品經紀人(collateral manager)ACA挑選資產組成。然而實際上另外一家避險基金鮑森(Paulson)公司亦曾參與挑選,而鮑森看空ABACUS置入不利之資產。高盛隱瞞鮑森之角色,並誤導ACA鮑森亦將投資,致使投資人與ACA蒙受重大損失。
註13
邪惡的例子固然有時候出現,不過我們不可認為大公司的倫理信條、經營倫理或企業文化都不是真誠的宣告,口裏說的是對別人的關切,心中盤算的永遠是自己的利益。畢竟大多數人都希望規規矩矩做生意,對社會有貢獻,受人信任和尊敬。林肯說:我們可能欺騙少數人於一時,不可能欺騙所有人於永久。企業只有在公平對待所有其他利害關係者的原則下,個人利益才會與社會利益一致,企業才會永續經營。
註14
此外,企業善盡其應盡的社會責任不僅是倫理的關懷,而且也有經濟上的效益。心繫顧客利益,對顧客忠心,可使市場擴大,邊際收益提高。照顧員工使勞動生產力提高。與供應商及經銷商維持關係良好,使生產和行銷活動順暢無阻。而扮演好社會公民與地球公民的角色,幫助弱勢、熱心公益,使公司聲譽提高。所以說「好的倫理就是好的經營。」(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又說「好的倫理就是好的投資。」(Good ethics is good investment.)後面一句本來的意思是說倫理表現良好的企業就是值得投資的標的;不過也可以引申說用於加強企業倫理的支出,就是好的投資,會有好的回報。
然而企業經營者如果重視公司的經濟利益勝於對倫理的堅持,則當企業面臨重大利益的誘力或重大損失的壓力時,就可能背棄倫理而追求利益或避免損失。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重視利益勝於重視倫理,企業醜聞就會不斷發生,雖有嚴格法規和內外部監督也難防止。
所以美國麻州理工學院(MIT)的梭羅(Lester Thurow)教授認為:企業醜聞是資本主義的常態而非異數。梭羅說:在美國歷史上每到牛市走到末尾,都會發生企業弊端。1930年代大蕭條前夕,股市盛極而衰,弊案連續爆發,催生了證劵交易委員會(SEC)及沿襲至今的大部分會計和財務法規。梭羅說,假帳從來不是會計師憑空捏造。會計師的工作是查核、簽證客戶自己所做的財務資料,如有舞弊也是客戶自己所為。會計師如果知情不報,雖有共犯之嫌,但並非舞弊的教唆者。且受人僱用很難不予配合。當繁榮接近尾聲,好景已成過去,但大家都得達到財務目標,營收和獲利必需符合分析師預期,企業內有人達不到目標就得下台走路,為了生存在數字上動手腳。時間一久,小修改變成大造假,很多人心存僥倖,以為一旦景氣復甦,就會讓假數字「弄假成真」,愈陷愈深,終致釀成大禍。
梭羅說,那些為了防範弊案再度發生所修訂的新法規。猶如還在打上一次戰爭的將軍,這些法規如果早存在,今天的弊案就不會發生,但是並不能阻擋明天的弊案。因為明天的弊案會從新的漏洞爆發。
註15
梭羅的說法印證了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人如果把利放在義的前面,一心一意想賺錢,而制度又是利用個人追求自利的動機,推動經濟成長,達成全民利益,將追求自利正當化甚至倫理化,則不論制度如何健全,監督如何周延,都難阻擋弊端發生,而當面對重大利害選擇時更是如此。唯有個人節操和社會文化將倫理放在比自利優先的地位,企業才會正當經營,經濟才會健全發展。
註6 關於《經濟學人》2008年1月19日對CSR的專題報導。孫震在《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2009年天下文化)〈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一文(pp.160-164)中有詳細介紹。
註7引自Kenneth W. Johnson & Igor Y. Abramov, Business Ethics: A Manual for Managing 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美國商務部, 國貿局, 2004, p.203。
註8轉引自陳勁甫、許金田,《企業倫理-內外部管理觀點與個案》,信義文化基金會,2010年8月,p.25。
註9施振榮,《再創宏基》,天下文化,1996,p.10。
註10轉引自孫震《人生在世》,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12月,pp.112-113。
註11 《The Economist》,2007年9月8日。
註12 2010年10月18日《聯合報》副刊載有薛仁明先生的一篇大作,題目是《論篤色莊》,對孔子這段話有深入的探討。
註13 《The Economist》,April 24, 2010, pp. 11&63。
註14這正是作者在《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天下文化, 2004)一書中所要傳達的信念。
註15梭羅,《資本主義是個不公平的騙局》,《天下雜誌》2002年8月1日,pp.32-34;轉引自孫震《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天下文化,20204年,pp.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