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專欄

合乎倫理之道與快樂-不同領域的經驗交流(1)iconicon

content_photo
末代武士的導演說:其實他每次拍片都是同時拍兩部,一部給觀眾,另一部給自己看,我今天的心情與製作的投影片也是如此,很大部分也是希望與自己對話,合乎倫理之道與快樂是否有關係? 不管對企業或個人,到底合乎倫理之道是否都是根基於利潤?『合乎倫理之道,不論是個人或企業,是否意謂著是個必須提高成本、增加麻煩或無法避免的框限?』或者是說『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有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若擁有一只可以讓你隱形不見的戒指,你會做什麼?』

各位可以思考一下!究竟同學們會想做好的事還是不好的事?你一定會發現,好的事不用隱形,若隱形通常會想做的是一些偷雞摸狗的事,看老師的考題?偷搭乘飛機環遊世界等?所以道德倫理好像是框限,好像沒有這些東西人可以更快樂,每個人內心都有私慾是不是這樣子?

『你認為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私欲且需要道德倫理來加以約束,或是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渴望,需要倫理道德的指引來成就我們的生命風格和幸福?』為什麼特別想邀請楊儒門先生來對話,因為我在課堂上常以楊儒門先生為例子,就當時政府加入WTO的情形來說,對農民權利的保護是政府的工作,楊先生以行動來主張一個社會應該照顧的權益,所以我們是否需要道德的勇氣與原則來成就我們的生命風格與幸福?不曉得大家是否有一樣的困惑,其實我在教企業倫理時,時常會有這些合乎倫理之道與快樂的提問,我的背景是作為企業倫理的授課老師,經常被問到符合倫理讓企業更賺錢嗎?企業倫理能教嗎?如何教?到了大學還來的及教嗎?

到底符合倫理會不會使企業賺錢?大家都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一定也有學者做這方面的研究,先不管其他影響企業賺錢的因素,符合倫理讓企業更賺錢嗎?想像一下這樣的企業是不是會比沒有做的公司賺更多錢,有個方法便是找實例,分群來做比較,看看兩邊的長期或短期的財務獲利是否有差距,研究的學者這樣說:實證出來的結果十分不一致!

我們暫且以CSR為例,原來CSR跟獲利的關係,是企業從事CSR,會影響CSP(企業社會績效),而CSP夠好,就會表現CFP(企業財務績效)。若是如此,之所以實證結果不一致,原因之一,學者發現,是大家對於CSR的定義不明確,我們覺得企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它應該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在社會服務導向上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在股東利害關係人裡的導向是關心自己或是其他利害關係人?

以麥當勞為例,主張:我們善盡企業責任,因為我們的午餐由129變成79元,改善流程,浪費減少,我們壓低價格!這是否就是CSR?或是統一超商:我們用更節能的路線,使同樣存貨用更低燃料,或提高照明效率,使得CO2排量減少,這是否算CSR?學者認為不算的,因為真正主要的得利者是企業自己,應屬於企業的製程改善並不算CSR;那麼企業捐款,是否會改善財務績效? 很難!因為這是純粹做善事,而且很多善事都是節稅,甚至提高代理成本。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很多人反對CSR,因為很多企業以CSR之名,目的卻在圖個人利益;再例如很多企業做政策遊說,好像是滿足社會需要,例如汽車公司遊說政府政策來改善道路建設,事實上得利最大的還是企業自己的效益。學者指出這三者都不是CSR,若我們想看到CSR,應該把這三塊排除,既有社會福利導向,也顧及多數利害關係人的需要。我覺得這篇論文大大釐清CSR與財務績效間的關係。

此外,作者更進一步指出,為什麼很多公司做CSR但財務績效不好,因為人們對企業的期望是動態的。當一家企業做很多CSR時,社會對其期望會拉高,當它表現不好,其損害往往是更大的!

因此,簡言之,CSR做越多,其財務績效表現沒有比較好的可能原因有幾個,第一:因為分類,第二:CSR對企業的影響是動態的,而非一成不變的,因此我們可能看到企業做CSR卻沒有賺更多錢。事實上,影響企業賺錢的因素很多很複雜的。

我再來講,托勒密與哥白尼的故事! 托勒密說:宇宙中心是地球。但哥白尼說: 宇宙中心非地球,但他最後被教會燒死,過了幾百年後證明托勒密是錯的!但它影響了人們一千年。今天我們如此關心企業是否賺錢的情形,會不會和托勒密的主張一樣,根本是錯的?有學者說企業倫理不容易成功,跟教材老師無關,因為企業倫理其實是搞革命,現在是我們以組織為中心的世界觀,若倫理教育要成功,我們應該變革,成為以人為核心的世界觀,你一定不同意!因為我們已不加懷疑的相信企業應該賺錢這樣的世界觀。

若你不相信,我們可以來測試,例如我們深入研究,提高員工滿意度的方法後,你會不會接著問我問題,那麼員工滿意度對企業績效有何幫助?你應該會問這樣對企業有多少好處?這時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學會計與管理,答案是─增加企業競爭力,提高財務績效。那為什麼要善待員工,目的是?答案是不是也是希望提高組織的向心力,讓企業變好!可以發現我們所關心的價值最頂端是企業賺錢,並伴隨地位與財富,所以我們關心員工滿意度,是因為其對於企業績效有影響。當我們將核心轉到以人為核心,那麼我們的想法會不一樣?那是當然的!

我常問學生,冰箱壞了丟掉是否會感覺傷心?不會!因為壞了就該丟,那企業主裁員,對員工放無薪假,其態度也是一樣的嗎?那員工在企業裡已經不是一個人,而被視為是一種生產的工具或手段,就如同福特曾說:我只想要一雙手卻來了一個人。他多希望只要一雙手,而不是一整個員工。當這樣的想法愈形流行,我們愈不會去懷疑這樣以組織為核心的世界觀。有人問我,企業倫理是否能使企業獲利,當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其實反映出來的正是這樣的世界觀!

 (2011年倫理沙龍演講內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