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專欄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金融的連結-學術研究的經驗分享(1)iconicon

content_photo
我今天要跟大家報告的主題有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好企業會有好報嗎?亦即當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時,會比較賺錢嗎?有人認為為何要管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會不會賺錢?這本來不就是企業應該要做的事嗎?但有的經營者認為經營企業已經忙不過來,善盡社會責任而言對他們是一種負擔,所以如果我們能跟他們分析善盡社會責任能夠同時有助於它賺錢的話,那就不會是一種負擔;第三部分是企業為善應該不欲人知嗎?第四部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建立必須有好的環境,亦即這個環境需能鼓勵好的企業並懲罰壞的企業,亦即必須揚善也要揭惡;第五部分是社會責任投資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SRI);第六部分是微型金融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MFIs)。

第一部分在討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請問公司是股東的還是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答案是不同國家的經理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國外的研究中,對企業CEO發問卷,其中美國跟英國大部分的CEO覺得公司是股東的,只有百分之24認為是利害關係人的,但法國、德國、日本卻剛好相反,亦即大部分的CEO覺得公司是所有利害關係人的。

第二個問題,請問員工工作保障比較重要,或是發放股利比較重要?答案跟上題差不多,亦即其中美國跟英國大部分的CEO認為股東拿股利比較重要,法德日就反過來。紐約時報報導中,如果你是德國公司到美國上市,是否會改變你的公司目標?西門子是一個例子,他的老闆說西門子到美國上市之後被美國化了,亦即從一個比較利害關係人導向的公司轉變成比較股東導向的公司。我要跟大家說明的是,財務金融對其他利害關係人的著墨較少,大多是在探討如何減緩經理人與股東之間的利益衝突,亦即希望經理人重視股東,但對於對其他利害關係人這塊是我們財務金融很弱的地方。企業社會責任定義是企業之經營除了追求股東財富之外,還必須兼顧到其他利害關係人的福利。譬如:改善員工工作環境與福利、重視人權、注重產品與服務品質以增進消費者的權益、避免進行內線交易或會計操縱以保護外部人 (小股東與債權人等)、降低或避免環境污染、贊助社區公益活動、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等等。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The Economist) 曾於2005年與2008年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完整的分析。2008年那篇說明了為何近年企業社會責任受到大家的重視:第一點是企業醜聞,例如安隆案,因此企業必須善盡社會責任,贏回大家的信任;第二是非營利組織的監督,為什麼有這個「熊在塗指甲油」的圖呢?有些企業其實在各地造成很多的社會與環境衝擊,但他們又說自己善進社會責任,這就像戴了面具,是言行不一的行為,這不是我們想要推動的企業社會責任。很多這些不好的事情,都是非營利組織去監督與公布的。例如有一個非營利組織Christian Aid調查荷蘭的石油公司,在尼日造成嚴重環境汙染,但該公司卻在網路上說自己重視社會責任。

第三是企業社會責任評比,譬如我們台灣有天下與遠見雜誌等等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獎項,全球也有如美國道瓊公司的「道瓊永續性股價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 與英國富時公司的「富時四好股價指數」 (FTSE4Good Index),都是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評比指標,他們是用社會責任績效來篩選世界各國的公司,只有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公司才會被納入為指數的成分股,這些外在壓力會使企業去善盡社會責任。

第四是媒體,有一個童工在做衣服,被媒體拍到並宣傳,如此會影響大眾對企業的觀感。就童工而言,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0年對童工的調查,全球約有兩億一千五百萬的童工!所以我會對學生說,我們遇到挫折時如果去看其他悲慘的人,其實我們的煩惱只是一點點而已;第五是社會大眾開始關注氣候變遷的問題,譬如此次英國石油公司造成的汙染便引起撻伐。我推薦大家善用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因為他們的文章圖文並茂,看起來很有趣,且適合當教材。譬如該報對英國石油公司漏油事件的報導便相當詳盡,並存放在該報網站上,就像一個報導歷史事件來龍去脈的完整資料庫。

第六是投資者給予企業的壓力,亦即社會責任投資,這種投資人在投資公司股票時不只在乎公司賺不賺錢,還會在乎公司是否善盡社會責任,形成公司善盡社會責任的壓力。第七是消費者給予企業的壓力,如果公司不善盡社會責任,消費者可能因此不會買你的產品,但有其限度。所謂「限度」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從兩雙鞋中挑一雙來買,兩雙鞋一樣好,價格也相同,但是其中一雙有雇用童工,另一雙標榜善盡社會責任而不雇用童工,你可能會去挑選那雙沒有雇用童工的鞋;但是,換個情況,如果沒有雇用童工的鞋比有雇用童工的鞋貴10元美金 (因為不雇用童工的生產成本比較高),請問這時你還會挑選那雙沒有雇用童工的鞋嗎?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重要的行銷議題,因為如果某企業努力推出具有社會責任的產品,但消費者卻不買帳,請問這種企業怎麼活的下去呢?

又例如有一篇紐約時報的報導說:歐美國家消費者認為洗衣服要用熱水洗才洗的乾淨,但這很浪費能源,因此有廠商發明用冷水洗就很乾淨的洗衣精,這比較環保,該廠商亦以環保之名推廣該洗衣精,但最後卻乏人問津,所以說企業社會責任是個重要的行銷議題。又如黑心商品,如此次次級房貸風暴的金融商品便讓許多消費者受害,因此花旗集團在企業社會報告書中,便提到他們要開始重視「責任金融」 (responsible finance)。事實上,我們財務金融的教學一直以來都只談finance,而沒有談responsible;第八是員工給予企業的壓力,根據研究顯示善盡社會責任的公司通常比較能招募到好的員工,員工離職率也比較低。譬如在對台灣大學生的調查中,他們在挑選所任職的公司時,企業形象是很受重視的考量因素。

其實以上這八個原因都是外在因素,而不是企業自發性想要做的。如果企業想做不好的事情,必須讓他覺得不應該做。因此,除了組織倫理之外,若能用企業倫理教育,使經理人心裡認為自己不應該做壞事,那會很好。我認為說企業社會責任善盡與否非二分法,亦即不只是「應該善盡社會責任」或「不應該善盡社會責任」而已,而是要對企業社會責任分成數個類別,然後看自己面對的是哪類的企業社會責任,才能正確的因應。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有一篇文章叫「道德矩陣」(virtue matrix),提到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分成四個類別,也提到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報酬的關聯。(順便提到:我覺得經濟學人或是哈佛商業評論都很好看,也是很好的教材來源)。

道德矩陣這篇文章將企業社會責任分成四塊,遵從區、選擇區、策略區、結構區。如下圖所示:
   策略區 (Strategic)
做了是為了對社會有幫助,但是未必對自己(股東)有幫助,所以經營者要想辦法對自己 (股東)也有幫助。
   結構區 (Structure)
做了是為了對社會有幫助,但是會使自己(股東)的利益受損,所以不能企業獨自來做。
   選擇區 (Choice)
符合社會風俗習慣或規範,因此做了對自己有幫助,因為可以討好社會大眾。
   遵從區 (Compliance)
不得不做。進行CSR是為了遵從政府的法律規定。
 
道德矩陣 (Virtue Matrix)
資料來源:Martin, R. L. (2003), “The Virtue Matrix: Calculating the Return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遵從區與選擇區這兩個區域的活動,是企業至少必須做到的事情。因為企業必須守法 (遵從區),否則違法被政府懲罰時,企業財務績效會下降;企業必須進行CSR活動並且因此得到社會大眾 (消費者、員工與投資者) 的認同 (選擇區),而增加企業的財務績效。不過這兩個區域是企業為了「利己」才做的「利他」,而不是為了「利他」才做的「利他」,亦即「利他」是手段,「利己」才是目的。

(2012年 倫理沙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金融的連結-學術研究的經驗分享」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