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觀察

倫理電影院-從《黑水風暴》看「成功企業」的新定義iconicon

2020-10-07

從《黑水風暴》看「成功企業」的新定義-對社會、環境負責才是真成功

社企流/文:林梵音


2019 年上映的電影《黑水風暴》由好萊塢巨星 Mark Ruffalo 及 Anne Hathaway 主演,這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描述一名律師為環境受害居民,對大企業提出訴訟長達 17 年的過程。故事藍本為 2016 年刊登於《紐約時報副刊》的文章《那個成為杜邦夢魘的律師》。片名「黑水」除了表示環境中受到汙染的水源,也代表被既得利益者隱瞞的真相,點出企業的環境倫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019 年上映的電影《黑水風暴》由好萊塢巨星 Mark Ruffalo 及 Anne Hathaway 主演。來源:Dark Waters 粉絲專頁


藏不住的秘密——企業偷排污染物、影響上千位居民

《黑水風暴》的主角——律師 Robert Bilott,有天接到一名西維吉尼亞州帕克斯堡的農民請求,希望他協助調查當地多起死因不明的案件,農民認為這些問題可能跟美國公司杜邦在當地建造的化工廠有關。

Bilott 在參觀了這位農民的農場後,發現這個曾經是許多動植物生活的綠地,已經變得荒涼死寂,農場裡的牛幾乎都染上了腫瘤、牙齒發黑等怪病,接二連三地死去。

經過調查、深入研究後,Bilott 發現,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元兇是名為「全氟辛酸」的化學物質,會誘發動物及人體患上癌症。而杜邦對此早已知情,但仍持續使用此物質製作不沾鍋,更買下一塊地清倒污染物,長期隱瞞這個秘密。在 Bilott 的揭露下,杜邦公司最後賠償 6.71 億美元,然而全氟辛酸已對上千位居民造成影響。

這部電影近乎忠實地揭露了大企業只在乎自身獲利,缺乏企業倫理的後果,不僅傷害員工健康、影響企業經營,更造成環境危害,影響社區居民、甚至是整個地球村居民。

 

(《黑水風暴》揭露了大企業只在乎自身獲利,缺乏企業倫理的後果,不僅傷害員工健康、影響企業經營,更造成環境危害。來源:Dark Waters 粉絲專頁

改寫「成功企業」的定義:不只追求獲利、更兼顧環境、社會影響力

回歸源頭的解方,是讓「企業倫理」根植於企業的體質當中,由內而外的影響企業的作為,才是改變的真正關鍵,也使企業更能永續發展。

近年來,企業需秉持社會責任、社會使命的觀念逐漸普遍,2019 年美國 200 家企業執行長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便提出:股東最大利益不再是企業的唯一使命,而是需考量到內外部的關係人,包括員工、消費者及社會、環境層面的影響。

而「企業倫理」也就是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與企業真正的精神和價值有關。如今,「成功企業」的定義已經逐漸改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R. Edward Freeman 提出了「企業的新定義」,其中前 3 大定義,都與企業倫理有緊密的關聯:

一、目的、價值觀與道德

獲利不是企業唯一目標,企業為何而存在、價值觀和道德感和金錢一樣重要。

二、和利害關係人共創價值

利害關係人包括內部的員工、股東,以及外部的消費者、供應商等等,所有利害關係人都相互依存,所創造的價值也應朝向同一方向。應以「建立關係」取代「利益交換」。

三、將「社會」與「環境」觀念植入企業中

企業與其他社會組織以及自然界有所連結。社會方面,與不同部門的社會組織連結與合作;環境方面,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自然資源、生物及集體人類 。

企業倫理和我們的生活

成功的企業,便是貫徹企業倫理追求利益,並能與環境及社會共創價值的組織。《黑水風暴》這部電影讓我們看見了企業缺乏環境倫理對自然、居民生活造成的危害,影響幅度甚至擴及全世界人類及生物,因此企業倫理不只是企業內部的議題,更是身為員工、消費者、社會中一份子的你我,都必須關注的概念。

對企業來說,在環境面落實企業倫理的基礎行動,包括不排放廢水、廢煙、不造成污染等;而更進階的行動,則可從打造綠色供應鏈、積極保育生態做起,像是從源頭選擇永續原料、末端再回收利用廢料等,落實節能減碳,以回應氣候變遷、邁向永續發展。

而這一切作為,不僅僅是道德理念,更是投資人重視的具體指標——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現代的企業,必須兼顧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才稱得上是迎向永續浪潮的成功企業。

核稿編輯:社企流 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